返回首页 | 返回本书目录 |

 

第叁讲 布道—使万民作门徒

 

  今天我们一同思想教会传福音的使命。在耶稣的大使命里,原文中心动词为「使万民作他的门徒」,耶稣再藉两分词来解释信徒如何使人作他的门徒。假若神没有领我们离开香港,而大多信徒都未尝担任宣教士之职,那麽我们如何遵守大使命呢?让我们都按照神的心意来为他作见证。

  四福音书都曾记载使人作耶稣的门徒这大使命的中心思想,我们可曾遵行大使命,使人作他的跟从者?若然教会有一百位信徒,半数的会友认真地领人归主,这些信徒每月领一人信耶稣,每年共有六百人得闻福音,其中有六十人受浸加入教会,这间教会每年有百分之六增长。有些教会增长远超过这数字,但亦有些教会受浸人数却寥寥无几。柯理智博士在《生命的布道》一书中提及下列四项拦阻教会传福音的因素:

{\Section:TopicID=129}(一)假冒为善(太十六)

  法利赛人假冒为善,「假冒为善」本意乃指人戴 假面具说话,这并非真我。在教会里他们是热心的信徒,但平日却背道而驰;主日时他们关心属灵的事,但平日却只走世界的道路。他们拦阻不少非信徒归主。

{\Section:TopicID=130}(二)不信的恶心(太十六)

  撒都该人不相信复活及灵界,代表了基督徒有不信的恶心,按照《圣经》所说,耶稣为我们的罪死了,埋葬了,又复活了。我们真是全心全意去相信这位叁十叁岁就离世的耶稣吗?他真的从天上到世间来?他真的为爱我们而被钉十架?耶稣基督没有佳形美容,却掌管一切的能力,在十字架上奄奄一息,却担当了我们的罪,以义的代替不义的,为要将我们带到神的跟前。我们对此可有丝毫动摇?福音本是神的大能,若有人在基督里,他就是新造的人,让我们念及最坏的朋友、最顽固的人,只要向他们传讲福音,他们真能摆脱这现状,脱离这苦境吗?我们对福音,对耶稣,抱持 全心全意的相靠吗?

{\Section:TopicID=131}(叁)圣徒的不洁

  保罗在(林前五)谈及当时教会出现淫乱的问题,信徒犯罪,得罪神。在香港教会亦需正视圣徒不洁的问题,有些宗派出版纪律手册,我们需要在神跟前警醒、检点、悔改,否则,若信徒依然活在罪中,我们岂可斥责罪恶呢?神的仆人或会遭诬告,有些势力亦会在教会内兴风作浪,但每逢我在报章中读到传道人被控告的消息时,心里甚感难过,即使多举布道会,也未能收复失地。信徒在亲友的眼中,在办公室处就是耶稣基督的代表,我们的软弱成了非信徒信耶稣的拦阻。祈求天父赐我们能力,在软弱处站起来。信徒以彼此代求、爱护来代替彼此控诉。

{\Section:TopicID=132}(四)律法主义

  我们按 圣灵的感动,为 爱主,为 圣洁的缘故,放弃某些娱乐或生活习惯。但若我们的生活活不出丰盛、自由、恩典时,令非信徒觉得基督信仰规限信徒生活:不可这样,不做那样,这对我们的信仰未免不太公允,也拦阻未信者归主。其实,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有益处(十23-24),信徒应当以荣耀神,以福音为处事的目标,倘若某习惯没有甚麽益处,我们宁愿不作,也要在未信者跟前多表现基督的丰盛。

  此外,有人对「恩赐」一词有所误解,以致教会传道工作受阻。传福音本是信徒的责任,但有人以为自己没有传福音的恩赐,便没有传道的责任,只有传道人才承担这项工作。耶稣基督升天前,一针见血地吩咐门徒作他的见证,至他升天,使徒定睛望天时,有天使问他们说:「你们为甚麽站 望天呢?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,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,他还要怎样来。」(徒一11)「作见证」表示信徒谈论自己所见的神的作为,如同耶稣嘱咐那曾被鬼附 的人回到城里去,将自己的经历,神在他身上的作为向人传讲;他虽没念过神学,却成就了神的使命。我们当学效他的榜样,为耶稣作见证。我曾见一家制造西装的公司,门外摆放一个男士模特儿的模形,但那件西装陈旧,令人望而却步;那个模形不但未能收宣传之效,反而作反面宣传。我们的表现活於人前,无法将生活收藏起来,人家可检视我们待人接物的态度,工作的表现,在家庭、亲友之间的见证,我们的见证能荣耀神还是只是个反面的见证?

  有些信徒觉得自己未受传福音的训练,难以传扬神的福音,有些则没传福音的动机。香港教会享有莫大的福气,教会或宗派都开设不少传福音训练班,福音机构也协助我们。可惜,信徒却推说自己忙碌,没时间参与训练。我们当甘愿接受布道训练,学习研经的方法,喜爱属灵的事工,将生活与《圣经》的真理融为一体。我认识一位医生,不论他遇上甚麽人,都诚意地问他们:「你相信耶稣了吗?」朋友们都深知他关心,希望他们与耶稣建立关系。我们对亲友也如此关心吗?在神的话语下,在主的激励下,让我们把握训练的机会,将耶稣的福音更完整地向亲友道明。即使未受训练,也可积极地作见证。

  随 教会工作的扩展,有教会轻视传福音的工作,亦有教会将传道跟出版工作、文字工作相提并论。然而传福音工作实为其他事工的基础,我们唯有先行传道,叫人归主,教会才需要进行其他的事务。假如传福音的工作式微,无人信主,教会又可需举行会友联谊活动或文字栽培的工作呢?主耶稣升天前,他再嘱咐门徒到普天下去,使万民作他的门徒。从此可见福音工作极其重要。

  在外国,传福音事工惹起争论,《圣经》明言:「除他以外,别无拯救;因为在天下人间,没有赐下别的名,我们可以靠 得救。」(徒四12)但在美国福音派圈子里,有人说神已赐人普遍的启示,即使没有听闻耶稣基督的名,不晓得耶稣为人类钉十架,人们也可从大自然认识神。从而衍生两种理论,其一为普救论,其教义说神为慈爱的神,一切宗教都领人到天堂去;其二为只有领受了神普遍的启示,耶稣已为人钉十字架,尽管人们没有信靠耶稣,但神依然让人得救。众教会都认定普救论并非神的心意,神特意派遣他的独生子到世界来,为我们受死,又岂可说其他宗教也能让人得救呢?有人质疑哥尼流寻求神,神就照样接纳他,更差派彼得到他那里去。究其实彼得见异象,神指示他神所洁净的物,他不可当作俗物。於是彼得接受呼召去哥尼流家,他发现神也接纳他,不当他们为不洁净的,让他们享有听闻福音的机会。上述的理论导致宣教工作裹足不前,既然其他宗教或普遍启示也可让人得救,信徒也不必努力传福音。然而《圣经》明言:「得救本乎恩,也因 信。」(弗二8)所信的对象为耶稣基督。祈求神帮助我们为 福音付上责任,向我们亲友宣讲真理。

  当我们信主初期,身边尚有不少未信主的朋友,可邀请他们听闻福音。至信主叁年以後,我们开始在教会担任各项事工,所认识的朋友多是基督徒,跟非信徒较少来往,也难以向他们传讲福音。就我而言,我未信主的朋友包括中学校友会的朋友、教会弟兄姊妹的同事、肢体离世时所接触的家人等。若我们愿意开放自己,向神祈求传福音的对象,神必为我们预备。容我向教会长执进一言,教会信徒免不了视传道、长执为其生命的榜样,倘若传道长执多领未信者赴会,信徒深受鼓励。保罗曾叫众人仿效他,像他效法基督一样,像神那样 意寻回那只丢失了的小羊。

  信徒、信徒领袖、传道人都作好榜样,尽上传道、作见证的责任,领人到神的面前,让他们领受神的福音。传福音好像乞丐向别乞丐说那里可讨饭,信徒没有可夸之处,传福音乃是我们必须作的事。我们正需要蒙恩的人带领其他仍在罪恶当中的人,让他们得 耶稣基督。假设我们乘船时遇上风浪,幸好有小艇把我们救起,难道我们可撇下在风浪中的同伴,任由他们拼命呼救,仍充耳不闻,安心地朝向目的地吗?有一天,我们见主面,我们岂可空手见主面。

  教会如何才可有效地传福音?信徒当过圣洁的生活,好叫我们的生活成为明灯;教会方面,五十至七十年代,每年都举办不少布道晚会,领人归主。随後香港生活节奏不同,教会多举行大型布道会,让人蒙恩得救,此等聚会亦令不同宗派的信徒联合起来,也使疏於传福音的信徒得 激励。期间我们大可检讨教会对传福音工作的热诚,信徒对传道的投入,是否达致「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」这《圣经》的吩咐。在布道大会期间,教牧人员及平信徒竭尽心力,向神尽上信徒责任,且还可接受陪谈栽培训练。另外,众教会举行布会时,有时即使费尽心力去邀约未信的亲友赴会,然而人数仍未符理想。教会崇拜旨在将荣耀颂赞归予神,有些教会安排某些崇拜以福音为重点,称为「福音主日」或「福音崇拜」,预先提醒信徒邀请未信亲友参与,让人听闻福音,决志信主。或许有些宗派在崇拜时未必有此习惯,但大可间中采用此法,效法耶稣寻找拯救失丧的人,让信徒在崇拜时也可多结果子,叫神的名得 荣耀。另一方面,神欢喜扩散福音,让不同地域的人在当地教会里服待神。倘若大型教会不进行植堂工作,它们的工作未必能深入社会各阶层。就如香港某间发钞银行只在皇后大道中设立庞大的总行,不设其他分行,其规模必致缩小。神愿意在每个社区里建立教会去敬拜他,为他作见证。随 房屋政策的改变,教会亦在新市镇设立分堂,信徒在分堂里发挥属灵领袖的恩赐,协助教会事务,装备信徒。

  当提及海外差传时,每每念及中国教会。深信同胞们的教会不论在海外或国内渐渐接受差传的挑战,中国或会成为最大的宣教队伍。当内地的教会热心爱神时,不但本地设宣教工作,更成立庞大的宣教队伍。中国基督徒带领全球宣教的潮流,在现阶段,我们当如何回应宣教的挑战呢?耶稣大使命要求万民作他的门徒,我们务要发掘教会青年,或提早退休的年长信徒,投身在宣教行列,投身教牧人员,前者朝气蓬勃,但或会在待人接物上有所亏欠,然而只要他们偶逢挫折时,依然为主而活,他们前途依然无限。後者热心爱主,又对真道委身,加上待人接物的经验,他们必可在工场上发挥莫大的作用。得 信徒的供应及送行,保罗再启程前赴士班雅传扬福音(罗十五22-28)。神赐福予部份信徒,他们可担承传道人的工作,那地方便成为传福音的基地,再去其他地方传道,盼望教会能将福音传遍全球,盼望信徒可每天为两、叁位亲友提名祈祷,务要他们归信基督,又可为两、叁个未得之地或宣教士祈祷。倘若神要差遣我们为他的福音工作,愿我们都甘於被主所用。——  陈黔开在危机中教会的使命